- 窦亮彬;王婷;方勇;程学彬;陈景杨;程志林;
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不同渗透率级别砂岩岩心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碳酸溶蚀前后岩心物性特征、矿物组成以及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较低渗透率的岩样,碳酸水的溶蚀作用造成除石英外的其他矿物组分含量均有所下降,而对于高渗岩样,由于孔隙空间比表面积较小,使得矿物与碳酸水作用强度较弱,少量方解石和长石被溶解而含量下降,其他矿物相对含量有所升高。随着碳酸水的不断注入,渗透率为0.1 mD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不断增大,渗透率为1.0 mD的岩心孔渗均是先减小后增大,当岩心渗透率为10 mD时,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不断减小。总体上,孔隙度相对变化率在-5.77%~-3.68%之间;渗透率相对变化率在-21.87%~-18.47%之间。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孔渗级别砂岩与碳酸水相互作用下孔喉结构变化特征,能够为低渗储层CO_2驱油和埋存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24年02期 v.5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 李铭迪;李广华;陈健;胡焰彬;李友势;
采用Chemkin-Pro柴油机燃烧模型,以正庚烷作为柴油的模型燃料,构建了乙醇/二甲醚/正庚烷燃烧机理。研究乙醇和二甲醚这两种含氧燃料的不同掺混比(摩尔比)对正庚烷燃烧温度、燃烧压力以及燃烧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掺混二甲醚相比,掺混乙醇对反应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更为显著。而当乙醇和二甲醚同时掺混时,二甲醚的掺混比成为决定反应时刻的关键因素。随着二甲醚掺混比从15%增加到35%,燃烧反应提前了约10°(曲轴转角)。此外,二甲醚掺混比对氧化自由基的生成时刻具有显著影响,掺混比越高,自由基的生成时刻越早。在自由基摩尔分数峰值方面,乙醇掺混比例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乙醇掺混比的增加,3种自由基的摩尔分数峰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在燃烧产物方面,掺混乙醇能够有效降低甲醛和乙醛的生成量,而掺混二甲醚则能够减少乙醛的生成,但可能导致甲醛生成量的增加。当乙醇和二甲醚同时掺混,并增加二甲醚的比例时,甲醛和乙醛的摩尔分数峰值均下降,同时CO_2的最终生成量也有所减少。
2024年02期 v.56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 王海;李素丽;郭若愚;黄玲玲;黄浩南;陈帅;许梦清;李伟善;
采用含和不含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的电解液,研究了一种硅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充放电行为,对充放电循环前后的硅碳电极进行了组成和形貌的谱学表征,并通过计算比较了电解液主要成分的还原活性。结果表明:不含FEC的电解液,硅碳负极首次充放电库伦效率低、容量衰减快,这是因为硅碳表面不能形成稳定的SEI,嵌锂后体积膨胀使SEI开裂,电解液持续分解。相反,含FEC的电解液,因FEC比电解液其他组分更容易在硅碳负极上还原,生成含氟的聚合物,形成稳定的SEI,抑制电解液还原分解,并缓冲硅碳负极的体积膨胀,从而显著提高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添加5%的FEC,硅碳负极首次充放电库伦效率从83%提高到86%;添加10%的FEC,0.2C充放电循环50次后,硅碳负极的容量保持率从28%提高到75%。
2024年02期 v.56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 王万慧;王春娟;胡骥;
通过巯基-丙烯酸酯点击反应引发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TMPMP)或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PETMP)分别与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进行UV辐照反应,制得星型化合物。TMPMP或PETMP为交联剂,PEGMA为星形化合物的支链。星形化合物的结构可通过变换不同的交联剂,并通过改变PEGMA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调节。将星形化合物掺入交联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固态电解质的机械性能、电化学性能均得到改善。固态电解质的拉伸强度达83.9 MPa,杨氏模量达180.4 MPa,断裂伸长率达49.9%,拉伸韧性达22.6 MJ/m~3,室温离子电导率达2.8×10~(-5) S/cm。利用该固态电解质组装Li/LFP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在0.1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剩余比容量为111.5 mAh/g,比容量保持率为77%。
2024年02期 v.56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 付豪;崔培强;唐茜;甘爽;万天意;张泽武;邬凡;张立麒;
建立EV充电负荷预测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预测EV充电负荷时间分布特性,提出考虑充电桩参数和充换电模式的源荷匹配优化策略,建立风光储能系统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改进遗传算法进行规划求解,得到最优容量配置。以山东省某服务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EV充电负荷预测曲线呈现日间“双峰”形态,为使负荷用能曲线向光伏发电曲线贴近,合理设置服务区充电桩数量和最大充电功率,并选择换电参与的充换电模式,改进遗传算法得到的最优化配置方案贴近度相对于初始规划方案有所提升,可实现储能系统的充能和余电的上网。
2024年02期 v.56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 魏琦;郭艳;
工业企业碳减排对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政府和消费者双向机制探究企业自愿碳减排的影响因素,根据政府正向激励机制和消费者反向倒逼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各参与方策略选择的演化稳定性,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探讨三方主体策略选择不同时各个参数对企业自愿碳减排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三方博弈系统中均衡点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企业选择自愿减排策略的概率与消费者低碳消费概率和政府非物质激励带给企业的收益额、减排成本补贴率、政府奖金、企业碳披露损失额等参数呈正相关;与企业的低碳营销费用、绿色积分价值、消费污染等参数呈负相关。最后,利用MATLAB 2016a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以上结论,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2024年02期 v.56 4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 陈健;李友势;陆新元;汤贺丹;陈费强;何珺杰;栗勇;孙世超;
提出钙铜联合循环热化学储能工艺,利用钙铜复合材料的煅烧/还原-氧化-碳酸化循环反应实现氢储能。在储能阶段,氢气与钙铜复合材料发生煅烧/还原反应,将氢能储存为复合材料的热化学能;在释能阶段,钙铜复合材料依次与空气、CO_2进行氧化和碳酸化反应,将复合材料先前储存的热化学能以热量的形式释放。针对工艺中所涉及的钙铜复合材料,采用两步法制备了氧化铈负载钙铜复合纳米小球,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估了氧化铈含量对氧化铈负载钙铜复合纳米小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的氧化铈负载钙铜复合纳米小球在10次循环反应中的氧化性能都非常稳定;而氧化铈的质量分数会显著影响氧化铈负载钙铜复合纳米小球的碳酸化性能;当氧化铈质量分数从20%增加到60%时,氧化铈负载钙铜复合纳米小球的首次碳酸化性能从0.092 g/g显著下降到0.017 g/g。
2024年02期 v.56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