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侠;陈伟鑫;
尖晶石钛酸锂(Li_4Ti_5O_(1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长寿命、高稳定性的特点,是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的理想选择,对发展电动汽车以及智能电网有重要意义.结合球差校正透射电镜(STEM)、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和理论计算,在原子尺度观测到了尖晶石钛酸锂(Li_4Ti_5O_(12))的结构,实现了对脱嵌锂过程的直接观测与表征.在锂化过程中,出现一个近似理想的异质界面(Li_4Ti_5O_(12)/Li_7Ti_5O_(12)),界面两侧Ti离子呈不同价态分布(Ti~(3+)/Ti~(4+)).而随着锂离子在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出,TiO_6八面体里面的Ti—O键会产生相应的收缩或拉伸("呼吸"模型),而这种键长的变化直接导致材料在不同区域的电子电导率产生质的变化(由绝缘体的Li_4Ti_5O_(12)向近似导体的Li_7Ti_5O_(12)转变),而基本不影响材料的离子电导率,这是材料具有优良倍率性能的重要条件.借助原子分辨的EELS分析研究锂化以后的Li_7Ti_5O_(12)表面,观测到材料表面的Ti~(3+)自发氧化成Ti~(4+),这个电荷转移过程可以诱导电极材料界面上的副反应,可以合理解释钛酸锂电池产气的原因.进一步将钛酸锂电池用于储钠研究发现了晶格中存在Li_4Ti_5O_(12)/Li_7Ti_5O_(12)/Na_6LiTi_5O_(12)三相分离机制,深化了对电极材料过程动力学的认识.这些重要研究结果为钛酸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与理论指导.
2020年04期 v.52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8K] - 朱佳;张丽君;梁婉莹;
智能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诉求,而自适应学习能够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持.文章从数据驱动的视角出发,通过开展国内外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研究的综述分析,对其系统框架和相关组件进行阐述和解读.其中,重点从领域知识模型、学习者特征模型和教学模型三方面对其实现机制进行探析,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可促进解释性提升的相关组件技术研究,奠定进一步深入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研究的基础.
2020年04期 v.52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王玉春;刘赵荣;谭超;孙鸿;李忠;
以偏铝酸钠和硅溶胶为主要原料,采用无导向剂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分子筛NaY,利用离子交换反应,采用NH_4NO_3溶液将NaY转化为NH_4Y分子筛.以NH_4Y为载体,通过蒸气浸渍法制备了CuY催化剂.采用XRD、TEM、BET和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将CuY催化剂应用于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反应,考察了载体粒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晶粒影响了孔结构,尤其是间隙孔的形成,进而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当粒径约500 nm时,晶粒间隙孔恰好有利于DMC的形成,此时CuY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DMC基于甲醇的时空收率、甲醇转换率、DMC选择性分别为273.1 mg/(g·h)、6.5%、72.1%.
2020年04期 v.52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马久明;宋士虎;冼明锏;卢东亮;陈先义;鲁圣国;
采用电沉积方法,将石墨烯与镍离子共沉积到被保护的铜基底上,制备了镍-石墨烯复合镀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物质结构、表面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采用海水浸泡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5 A/dm~2时,共沉积方法制备的镍-石墨烯复合镀层平整连续,晶粒较小,石墨烯穿插于多个镍颗粒之间,将镍颗粒包裹于其中,能有效阻断海水中的酸根、碱性离子对铜基底的腐蚀作用,明显增强了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此研究对船舶及海洋工程金属构件的抗海水腐蚀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0年04期 v.52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0K] - 苏弘霖;杨京莲;高敏;温钰旸;梁楸怡;郭化雷;张敏敏;区振杰;刘聪;许炳佳;
设计合成了2种具有明显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吩噻嗪衍生物(SPA和SPN).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这2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够特异性地识别2,4,6-三硝基苯酚(TNP),其中SPA荧光检测TNP的猝灭率为89.1%,猝灭常数Ksv为3.18×10~4L/mol,检出限为8.62×10~(-7)mol/L; SPN荧光检测TNP的猝灭率为90.4%,猝灭常数Ksv为4.43×10~4L/mol,检出限为5.00×10~(-7)mol/L,有望作为荧光探针特异性识别TNP.而且SPA分子具有可逆的力致荧光变色特性,在紫外灯下发出蓝色荧光,研磨后变为浅黄色,有望被用于防伪材料或者可视化压力传感器领域.
2020年04期 v.52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 冯锐鸿;曾惠文;陈志昕;吕足;马立军;
以4-氯-7-硝基苯并呋咱(NBD-Cl)和咪唑-4-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用于检测亚硫酸氢根离子(HSO_3~-)的荧光探针,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在二甲基亚砜(DMSO)水溶液中,该化合物能够对HSO_3~-表现出荧光增强响应,而相同条件下该化合物对其他阴离子几乎没有类似的荧光识别现象,因此该荧光化合物对HSO_3~-具有专一荧光识别作用,是一种有效的HSO_3~-荧光探针.
2020年04期 v.5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惠亚可;胡敏伦;郭晋雅;高峰;
通过对紫心甘薯中bHLH类转录因子的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对其结构、表达模式及功能进行研究,明确了其结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通过采用RACE克隆方法,获得了编码bHLH基因且长度分别为2 516 bp和2 304 bp的cDNA全序列.基于DNA序列的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分别属于植物bHLH1和b HLH2基因家族的成员,分别将其命名为IbbHLH1(Gen Bank登录号:KC708871)和IbbHLH2 (Gen Bank登录号:JF508437); IbbHLH1和IbbHLH2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在3个甘薯品种(系)的块根中,IbbHLH2基因与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的酶基因(CHS、CHI、F3H、DFR、ANS和3GT)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初步推测转录因子IbbHLH2可能参与了紫心甘薯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一系列酶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2020年04期 v.52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颜仁梁;梁永枢;周国洪;夏黎;林励;周代营;
为获得化州柚和柚的转录组数据及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采集化州柚和柚的嫩叶样本作为受试材料,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运用Nr、Swiss-Prot、KOG、KEGG等网络数据库进行转录组中表达基因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组装得到116 202个单基因(Unigene),注释了68 923个单基因(59.31%),柚转录组中表达基因有94 798个,化州柚中表达基因107 196个,化州柚与柚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共6 419个.结果表明:化州柚相对于柚上调基因有3 799个,占差异表达基因的59.18%,下调基因2 620个,占40.82%.通过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获得771个基因功能注释,涉及125条代谢通路,找到9个与类黄酮、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为化州柚和柚的化学成分差异分子基础研究奠定了基因数据基础.
2020年04期 v.52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